莫讓陪玩服務變了味 全球熱門

2023-06-13 10:02:25


(資料圖片僅供參考)

默達

近日來,多家媒體報道陪玩平臺存在實名認證不健全、未成年保護不到位、部分內容涉黃擦邊等亂象。年輕人需要“玩伴”,契合了這一需求的陪玩產業(yè)本應持續(xù)發(fā)展、逐漸正規(guī)化,卻因這些“隱秘的角落”而飽受爭議。

陪玩是伴隨游戲產業(yè)發(fā)展而新興的一項網(wǎng)絡付費服務。消費者中,有的需要陪玩帶著“上分”,提高游戲技巧;有的是為了滿足社交情感需求;也有的需要陪玩活躍游戲氣氛。陪玩服務提供者中,有人把它視為兼職或是玩中賺錢的渠道,也有全職陪玩,或是將其與直播結合。從性質來看,陪玩平臺類似于“網(wǎng)絡游戲”與“社交平臺”的整合;從付費模式來看,陪玩平臺則與直播平臺更相似,以局或小時為單位結算,并提供包月、送禮物等多種模式,平臺從中抽成。

陪玩平臺亂象叢生,一個直接原因在于缺少針對性的管理條例。當前,陪玩平臺依據(jù)《互聯(lián)網(wǎng)用戶公眾賬號信息服務管理規(guī)定》,開展賬號管理和內容審核。但這些要求相對籠統(tǒng),對一些新問題缺少約束力。諸如陪玩結算大多使用代幣,平臺對服務過程中的文字消息“對暗號”缺乏有效審核,青少年模式限制“陪玩”限制不了“老板”等。若摻雜盈利擴張的需求,部分平臺有可能默許“灰色地帶”的服務。

壓實平臺主體責任,強化其對陪玩服務提供者的約束十分關鍵。當下不少涉未成年、涉色情擦邊服務的賬號,將平臺視為業(yè)務跳板和攬客源頭,自己則采用微信群分包、線下服務等形式規(guī)避審查。對于這類風險賬號,平臺應提高入行門檻,加強日常監(jiān)管,更應主動與監(jiān)管部門攜手,建立完善投訴舉報機制和不良行為信用機制。

更要看到,在落實網(wǎng)絡游戲服務“最嚴防沉迷”政策的今天,陪玩平臺仍是未成年保護的短板和重災區(qū)。國家新聞出版署2021年出臺《關于進一步嚴格管理切實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(wǎng)絡游戲的通知》,將未成年人游戲服務限制在每周五、六、日和法定節(jié)假日,每日不超過1小時,并要求各游戲公司嚴格落實實名認證和人臉識別。然而,目前市面上多數(shù)陪玩平臺注冊、購買服務、充值打賞時僅需綁定手機號,無需進行實名認證,注冊時填寫的生日信息默認為18歲以上,且可以隨意更改。盡管在多次查處和下架后,部分平臺逐漸收緊了陪玩主播一側的實名政策,但仍有不少未成年人繞過監(jiān)管,甚至傳授“經(jīng)驗”。如此種種,難免被不法分子乘虛而入。

期待陪玩平臺嚴格落實相關規(guī)定,清除“灰色地帶”,落實做細未成年人保護,填補這堵防護墻上的“漏洞”。

(文章來源:南方日報)

標簽:

關閉
新聞速遞